蕾丝视频

【中国社会科学网 10月17日】首届中国庙学论坛在蕾丝视频 举行

发布日期:2025-10-2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广禄审核: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点击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一部庙学史,就是大半部中国学校史。庙学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和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0月11日,由蕾丝视频 主办,蕾丝视频 、教育学院承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协办的首届中国庙学论坛在蕾丝视频 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对中国庙学制度、思想、文化进行全面研究,推动以文庙、孔庙为载体的庙学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庙学冷”现象亟待改变
  蕾丝视频 党委副书记倪松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蕾丝视频 、教育学院院长伍红林主持开幕式。
  倪松涛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齐聚江南表示了热烈欢迎并提出,蕾丝视频 教育历史与文化团队深耕江南教育文脉,为庙学文化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作为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庙学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教育核心形态,更深刻影响东亚文化圈形成。要深挖庙学的历史内涵、教育智慧与当代价值,将庙学研究的成果融入未来的教学与科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庙学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学校史的重要内容,我们还可更全面、更准确地说,一部庙学史就是大半部中国古代官学史,也是大半部东亚古代官学史。”谈到庙学和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从庙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出发,提出庙学是古代官学与主祀孔子庙宇的结合体、政教合一的特殊形式,又是传统文化特殊的物质载体和历史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唯有中华民族以及受其影响的国家才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史研究逐步形成制度史、思想史、活动史“三分法”格局,科举、书院等领域已有通史问世。然而,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主体的“庙学”——即官学与孔庙结合而成的政教合一机构,却长期被忽视。周洪宇认为,庙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载体,更是东亚教育制度的核心之一,其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对此,周洪宇深有感触地说:“书院与科举成为研究热点,而庙学却几乎被遗忘,这种‘庙学冷’的现象亟须改变。”他建议,应当尽快编写《中国庙学通史》,以便在学术上加强文化积累和学术积累,开拓教育史、文化史研究新领域,加强教育史和文化史学科建设,推动构建中国教育史学“三大体系”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在现实层面总结中华民族办学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历史借鉴,向世界展现中国教育智慧。
  数字化转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途径之一。在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广少奎看来,文庙空间不仅是物质承载的实体空间,也是社会关系与历史记忆的聚合场域,是文化实践与意义价值再生产的结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庙是重要物质载体。以空间生产为理论视域,文庙数字化空间生产过程可通过三大路径协同实现:以符号的数字化存续实现物质空间的转型再生,以文庙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引发精神空间的多维重塑,以意义的交互性生成达至社会生活空间的共生重构。
   庙学研究从多维度展开
  中国历史上的庙学,以即中央和地方两级官立庙学(包括元之后的社学)规模最大,同时还设有私立庙学和半官半私立庙学。这些学校的教育体现国家治理和育人意图,服务于社会教化,养成学子对正统文化的认同、信仰和敬畏。信阳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赵国权认为,纵观庙学的发展历程,就学、庙学出现及庙学解体后的实际情况来说,不仅包括庙学合一期的历史,还应该涵盖庙学孕育阶段及庙学解体之后继续发挥其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的时期,据此可以分为庙学前史、庙学合一史、庙学后史、庙学新史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以其自身独特的精神内核和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态及民众心理结构的形成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影响到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地域性的庙学文化圈。
  谈及当今的文庙研究应当如何从“小众领域”走向大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 副院长方正分析说,未来文庙研究需在“历史深度”与“现实广度”中寻找平衡:既要深化传统议题,包括祭祀制度、文献整理等,又要回应时代需求,如数字人文、文化认同等;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通过“向下”关注基层社会、“向外”拓展比较视野、“向前”链接当代价值,使文庙研究从“小众领域”成为理解中华文明传承与文明互鉴的核心议题。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认为,庙学中的各种祭祀仪式或活动,目的都在教化育人,庙学祭祀教化与养贤造士是一体的。蕾丝视频 副院长于书娟表示,元好问的庙学思想包括“载道有体,化民成俗”的庙祭观念、“学以明道、士以行道”的兴学主张和“拔于流俗,千载自任”的弘道追求。在元好问以弘扬道统为己任,把兴学明道作为王政大本,注重庙学兴复、化民易俗,不畏谤语非议,强调以变通谋圣道之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庙学思想。
  在分论坛研讨中,与会嘉宾就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发展路径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建议使用屏幕分辨率高于360*640的终端设备浏览本站,推荐使用IE9+ChromeFirefoxSafari等桌面版浏览器和各种移动版浏览器(手机)来浏览本站。

您是第 位访客